
白松(右二)与旺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一起。(资料照片)
记者近日来到贵州省铜仁市旺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不在高新区,而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AI(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师是在这里工作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新身份。简单地说,数据标注师的工作是通过对图片上的内容进行分类标注,来帮助人工智能逐步具备识别能力。
该公司是在支付宝公益基金会等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全国启动的首个“AI豆计划”背景下成立的科技型公司,“AI豆计划”全国首个试点落户在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就是要通过人工智能产业释放出的大量就业机会,探索“AI扶贫”新方式。
这家公司经过一年发展,最终确定由“95后”青年白松担任市场负责人。白松的职业被称为人工智能培育师。简单地说,人工智能理解人类世界,也需要像幼儿一般经历完整的学习和认知过程,而机器消化海量图片信息,需要“老师”分类、标记,手把手进行培育、训练。
去年4月,因为“AI豆计划”需要懂技术的年轻人,旺家社区干部便入户走访,想要寻找一批“领头羊”,而当时毕业两年,刚从武汉回到家乡准备创业的白松在了解政策后,积极参与到试点企业组建中。
“他做事非常积极,企业刚成立时,电脑怎么摆放,广告纸怎么贴,他都主动参与。”旺家社区党支部书记罗焕楠说,白松话不多,只是埋头干事。
一个订单包,分为4个批次,每个批次3天内必须完成数据交付。今年6月以来,“数据标注”订单难度加大,在更多同行参与抢单的情况下,短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数据标注工作有利于奠定行业发展基础。
审核、质检、再质检、提交……每交付一个批次订单,白松与团队成员会围在电脑前等待第三方公司的审核结果,“如果返工会影响企业下次在系统内抢单的排名,意味着优先分配订单的权利将被其他同类型企业替代”。这是白松和其团队今年第一次接到新类型的订单。大约1小时后,电脑端审核意见显示“通过”时,整个办公室沸腾起来。
“突破技术难点企业才有竞争力,不能一直靠扶贫计划开拓市场。”白松目光坚定地说:“机会很好,但企业间是竞争关系,如果技术不过关,还会面临被淘汰。”
技术突破首战告捷,但不能一蹴而就。一年来,白松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与市场、员工、社区等多方对接,制定新的管理体系、分级考核……白松在与几名核心老员工进行商讨之后,决定从原来的“大锅饭”进行项目细化分组管理。
善于思考并解决问题是企业多数员工对白松的评价。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旺家社区对就业人员信息登记更为频繁,为减少重复登记,白松设计了一套系统,只需要输入任意一名就业人员关键词,就可查询到此人员的相关信息,减少社区与企业的工作量。
“订单难度越来越大,员工稳定性就会减弱。”现在,白松在思考如何让培训周期缩短,同时又能让新人更快地学会技术。
张鹏,今年20岁,今年4月20日进入企业工作,一个月培训期结束后,张鹏拿到了4000元工资,他认为年轻化的管理氛围让他在这里有很大提升空间;家住遵义的徐飞从今年4月开始进入企业实习,他学得很快,对自己追上老员工很有信心;与80%的年轻人相比,这里还有20%的搬迁群众是年纪稍长甚至没有碰过电脑的中年人。无论是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还是接受程度较低的中年人,白松总会默默观察,针对员工遇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方法协调处理。
“回到家乡,参与这个项目,就是要带动乡亲们就业。”白松说,目前解决好就业与技能培训就解决了企业发展难题。今年公司帮助100人稳定就业的目标正稳步推进中。(经济日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方亚丽)
?很多朋友把开课吧创始人方业昌给员工的信发我,问我怎么看这事。
开课吧是一家在线职业教育公司,走到今天已有十年。经历过高速发展,如今面对艰难的大环境,不得不进入“降本增效”阶段。
方业昌在这封信中,回应了公司对员工欠薪、裁员、停缴社保,以及对学员退费缓慢等问题。
没有看过这封信的朋友,可以先看看这封信,看完再看看我对这件事的分析。

好了,说说我的几点看法。
1、能把公司做这么大,高峰期接近7000人的规模,方总的能力,以及开课吧的团队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创业遇到困难,或者遭受失败,就否认人家的能力,好像换成自己做教育就能比他做得更好似的。
我身边有好几个朋友和开课吧合作过,一致公认,他们的团队在打磨直播课,特别是打磨销讲课方面,非常非常专业,我都很想学习。
我真心希望开课吧能够逆境重生,就如同新东方一样走出低谷。
2、教育行业应该主动拒绝资本加入,选择慢生长模式。
开课吧方总在4月份和我通过电话,希望我去开课吧开课,我当时的确动心,但最后还是拒绝了,因为我觉得如果用高投放获客模式做教育,很容易变成涸泽而渔。
只要不改变依赖高单价获客来维系高增长的模式,所有现在一路高光的教育企业,随时都可能因为一个决策失误万劫不复。
教育模式是很容易复制的,但好的老师,好的教学体系,好的运营团队是不容易复制的,资本可以让你快速做到规模扩张,但怎么解决教学能力快速复制的问题?
不可能的。
我知道有的互联网公司会说,网上一个老师可以服务几万人,成本不就降下来了吗?
这是不懂教育的人才会说出来的话,说得好像你家的孩子,教他“1+1=2”,老师只需要讲一遍,他就会了一样。
这是看网络爽文看多了吗?
教育是服务行业,不是工厂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一个孩子学一点简单的东西,也需要老师教他很多很多遍。这才是尊重教育的规律。
对了,成年人长大了学东西其实也一样,也得教好多遍的。
唯一的区别是小孩子接受自己要学好多遍,成年人总希望老师教一遍自己就能搞定。
大家都只想做爽文主角,学会一门技能,从此年薪百万。但真相是你学了好几遍,其实还是不会。
如果你学习只是看网课,那等于只买了本电子教材。只有加上教学服务,才能称为教育。
培训机构一旦提供教学服务,不管轻还是重,成本就倍增,无非是增加2倍还是增加10倍的区别,很难规模化复制。
传统线下教育,就算老板不重视教学,一味招生,要规模化复制也很难。
因为线下要租场地,拿执照,租人员,没有几百万,很难开一个新校区,没法快,除非搞加盟,但恰恰是线下搞加盟校区最容易出问题。
靠谱的校长会认真计算本地的人流,收入,年龄构成,选址很慎重。能符合条件的地方不多,你想规模化扩张,不现实。
很多学校会选择做口碑,把校区招生规模做大,这样可以节约师资成本,运营成本,反而可以多赚一点钱。
这种打法,投入在教学,营销和运营上的成本相对稳定,学校反而可以持续发展,除非你的产品不被市场认可。
3、互联网行业进入教育赛道,是一场技术思维改造社会问题的悲剧。
互联网公司一开始是充满自信地来改造教育行业,在他们看来,很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能被少数人享用,这是不对的。
所以他们要把这些优质的课程放到网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可以低成本,甚至免费学习。
就好像可汗学院一样,让很多本来无法接触教育的孩子,改变了命运。
互联网公司坚定地认为——教育加上互联网基因,世界就能变得更好。
这就是典型的技术思维的人,想改造复杂的社会问题。
教育的初心是让每一个人都有公平发展的机会,所谓知识改变命运,理论上是正确的。
但现实是,教育一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那么有钱有势的人就想垄断优质教育资源,锁死阶层跃迁的空间。
所以,教育天然是有内卷趋势的,好课好老师好教学体系会被有支付能力的家庭包了,普通人越来越没有机会接触到优质教学资源。
即便在网络上也一样,好的教育资源,一样被有钱人花高价买了,普通人要么去看盗版,享受不到教学服务,或者干脆连买都买不到。
当然有很多免费的在线教育课程,但他们品质真的一般,没有教学服务支撑,大家也学不下去。
结果呢,在2020年疫情的加速下,在线教育不但没有变得越来越便宜,也没有家长因为有了在线教育,就觉得自己带孩子省心了,孩子的素质变得不一样了。
倒是大批青少年近视率急剧上升这事,在线教育贡献不小。
4、资本进入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是短期繁荣,长期隐患。
开课吧获得融资,肯定要对赌业绩,不高速发展,无法给投资人交待,从商业角度看,这没有问题。
问题是如何才能高速发展?
这就要看互联网做教育,和传统线下教育有什么区别?
传统线下教育,各守一块地盘,做好口碑,都能生存。
互联网行业讲的是快鱼吃慢鱼,大鱼吃小鱼,赢家通吃。
只要你在规模上落后,哪怕你教学口碑再好,服务质量再高,都很难打败巨头。
你的对手不是你身边的企业,而是全国的同行。一旦谁通过投放获客取得全国领先,就可以形成规模优势,把第二名第三名都干掉。
一旦在一个赛道取得冠军,一定会无边界扩张,恨不得把所有能抢占市场的产品,所有的流量都抓在手里。
没有办法,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开始内卷,都开始用同样的模式获客,同样的模式竞价,同样的模式交付,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营销成本越来越高,钱都给平台交广告费了。
获得一个意向客户信息,要花上千元,换谁都心疼啊,所以为了提高转化率,开始过度承诺,虚假承诺,各种不合理的盘外招层出不穷。
比如开课吧承诺学完多少课时,全额退费,这种做法其实很难持续。
极端一点说,如果教学做得好,大家都学完了,都可以退费,但你成本已经花了,反而一分钱赚不到,这不合理。
反过来,如果教学做不好,或者希望大家学不完课程,这样就不会退费,这本身就不是做教育的初心,而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
这种“承诺完成课时就退费”的模式确实能提高短期收入,让财务报表好看,但我认为不能走,万门大学暴雷,就是先例。
无奈的是,资本就是喜欢讲一个好故事,对上市有帮助啊,所以大量的人还在复制。
不这么干的企业,大概率马上被赌性更大,销售能力更强的竞品干死。
坚持这么干的企业呢,一旦依赖靠广告投放获客,迟早整个公司都变成给平台打工,自己赚不到几个钱。
我们秋叶团队到今天还能活着,不是靠投放获客,主要是因为我们新媒体做得不错,有一点自己的流量池,所以我们营销成本不高。
我们把大部分钱花在给老师给助教发工资上,做产品的研发,确保服务的质量和口碑,这样我们还能在一个小盘子上生存和发展。
如果我们没有新媒体运营能力呢?如果我们运营新媒体的能力不能持续迭代升级呢?
我们早就不行了,不是关门就是被兼并,即使我们的产品做得再好也会步履维艰。
没有稳定的流量,马上就要关门,这是教育行业缺乏耐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
做品牌做口碑太难了,需要时间沉淀啊。
所以大部分人会发现熬出来太难了,还不如靠广告驱动,想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快速做大,有了钱再慢慢把品牌砸出来。
这个游戏从一开始就注定在走钢丝绳。
5、教育应该是靠教会别人知识和技能获得回报,而不是贩卖承诺。
在线教育赛道太卷了,仿佛越会贩卖承诺,就能招到越多学生。
比如承诺就业,承诺变现,承诺你能改变。
但要兑现这个承诺,就只有两条路。
一条路是经过系统的学习来提升,能力提升了,机会就打开了。
好比读大学读研究生,花钱不少,花时间更长,但有意思的是,大家在大学花了那么多钱学习,时间也没有少出,但是呢,大家对教学质量好不好,似乎不那么苛刻。
大学教育,大家是花钱买环境。
另一条路是在短期内经过强化训练,由厉害的老师带练,争取快速突破。
这种就需要老师和助教愿意一对一跟进,一对一服务,盯着你学,给你精细化的反馈,逼着你提升。
这种服务成本很重的教学方式,收费肯定贵。
在线教育,大家是花钱买服务。
关键是这两条路都需要花钱,不花钱搞不定。
最终还是变成谁有钱谁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有钱的人不够,怎么办?
说服不是那么急迫需要课程的学员报名(代价是鼓励坚持学完的服务成本);
说服基础不够的学员相信自己可以学会(代价是牺牲了生源质量);
说服有意愿但缺钱的学员搞分期贷报名(代价是提高了学员的学习预期);
说服根本用不着的学员冲动报名(代价是让学员觉得自己被骗了)......
教育从此就越来越像一个销售驱动型的公司,而不是凭着自己的口碑和服务,慢慢地去帮助学员。
一旦公司资源朝销售端过度倾斜了,公司的教学口碑也就在慢慢透支,而且很难回头。
销售越强大,生源就越差,而生源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6、互联网教育就应该找到平价学习的模式。
坚持提供平价学习的模式,虽然不是发自我的教育情怀,却是我经过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
教育产品收费贵,不是平民普及型的产品,销售量做不起来。
反之,要扩大销售量,就必须用各种过度承诺的营销手段,反而会加速毁了教育。
如果能提供收费不贵的教育产品,大家接受一分钱一分货的服务预期,虽然不会快速增长,也没有暴利的空间,但是反而能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市场。
比如对很多成年人,花几千块参加在线训练营当然可以,因为可以享受高质量的服务,但是花100块,200块,快速充电他也能接受,而且这个需求更大。
一来手机可以随时学习,不像书占空间,方便;
二来如果课程便宜,还能提供一些答疑等增值服务,那么性价比就很高。
如果把这类课程的质量做好,让学员真的学到东西,觉得学习是最有价值的自我投资。学员会更加愿意跟着老师进阶学习,自然就愿意报更高阶的课程。
我们秋叶训练营很多的学员就是这么来的,先买书,学网课,觉得有价值,又跟着我们报线上训练营,甚至是线下培训课。
所以互联网教育产品的创新之路,应该是这三点:
第一,找到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产品研发模式,提升移动互联网学习体验。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老师不应该凭借一次性劳动获得过高回报,最合理的方式是参考图书版税模式。
第二、提供轻服务,可以快速准确回答用户个性化问题。
让用户得到快速服务,但是对运营方来说成本很低,这恰恰是在线教育技术平台应该结合大数据,AI工具去发挥作用的地方。
第三、找到低成本精准流量获客方式,让获客成本低于50元。
只有获客成本低于50元,才能让99元的网课还有一点利润空间。
只要课程好,有服务,价格低,想办法让产品触达到潜在成年人客户,就有可能刺激大量网友购买,形成规模效应,摊薄研发和服务成本,拥有微薄但持续增长的利润。
低价走规模,才是好的在线教育模式。互联网上赢家通吃效应还是存在的,问题是怎么吃才是客户想要的选择。
不买贵的,只买对的,低成本学到东西才是大多数成年人的需要。
0 评论